
藍腹鷴(學名:Lophura swinhoii )有著雉科差不多的繁殖機制:公鳥羽色鮮豔,母鳥樸素,只由母鳥負責育雛。公鳥幾乎全年可以交配(不過在7、8月時會換羽,個人猜測這段期間應該不會發情。),求偶行為在冬、春季時較明顯且頻繁,是重點觀察時段。
台灣穩定可觀察藍腹鷴的地方,早期只有在大雪山23.5K處(這也是大雪山是國內賞鳥聖地的主因之一),後來坪林大粗坑大約在10年前,由當地熱心人士定點投放穀物後,便繼大雪山林道23.5K之後第二個穩定的藍腹鷴鳥點,這裡地形比大雪山開闊,在求偶季節時更能好好觀察公鳥的振翅與求偶僵屍舞,穩定加上交通便利,已然成為國內最佳的藍腹鷴最佳拍攝地點。
形態特徵與生態習性就直接引用ChatGPT的回饋,大致應該不差的。
一、形態特徵
-
體型與體重
-
體長約 47-79 公分(雄鳥較大),體重約 1.2-1.8 公斤。
-
雄鳥體型明顯大於雌鳥。
-
-
雄鳥特徵
-
頭頂與頸部:金屬藍色或深藍紫色,具光澤。
-
體羽:全身以藍色為主,背部有金屬光澤,翅膀有白色斑點。
-
尾羽:長而呈藍黑色,末端稍呈白色。
-
臉部:裸露的紅色肉質眼周皮膚(肉鞭)。
-
腳:紅色,具距。
-
-
雌鳥特徵
-
羽色偏褐色,具黑褐色與白色細斑,偽裝效果佳。
-
體型較小,尾羽短。
-
二、生態地位
-
棲地
-
台灣中高海拔(300-2300 公尺)的闊葉林、混合林。
-
以亞熱帶山區為主要分布,特別在中部山區密度較高。
-
-
食性
-
雜食性,以植物種子、嫩芽、果實為主,並取食昆蟲、蠕蟲。
-
牠們在林下翻找落葉,有助於種子散播,對森林再生有貢獻。
-
-
繁殖
-
繁殖季節約 3-6 月。
-
雄鳥在繁殖季會展現誇張的求偶行為(開屏、鳴叫)。
-
雌鳥負責孵蛋,雄鳥在求偶後通常不參與育雛。
-
-
保育狀態
-
IUCN 紅皮書列為「近危」,台灣列為保育類野生動物。
-
威脅來源:棲地破壞(林地開發)、過去的獵捕。
-
振翅與僵屍舞是藍腹鷴公鳥標配的求偶動作,光線暗,快門速度拉不上來,不是很容掌握這些動作
肉垂膨大也是發情徵兆,這個膨大是暫時性的,不激情時會較消風。四月時白尾羽斷了一半。
八月份拍攝時白尾羽已換裝完成,不過藍尾羽還有些短,有看到一次短暫的僵屍舞,但當時沒有母鳥在側……。
母鳥十分樸素,銅色斑紋呈箭簇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