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7日 星期三

二叭子植物園的朱鸝.Maroon Oriole@Xindian.2024/03/25



朱鸝棲息於低海拔山區,喜愛在闊葉林內活動,大多單獨或成對出現,在台灣為稀有的留鳥。以昆蟲、果實和漿果為主食。繁殖期為4至7月,雌鳥每次產卵2至3枚,孵化期約14天。幼雛於巢中的時間不長,毛未長齊即離巢,親鳥於離巢後仍會在巢外餵食,直到幼鳥獨立。

因為朱鸝美麗的外觀,生存威脅主要來自於人類的獵捕,瑢年保育觀念較普及,朱鸝的野外族群漸漸恢復中,春天是配對期,經常可聽見牠們的鳴聲,不會形容,不是很悅耳但獨特,這也是較容易發現牠們的季節。

體長約25cm算是中型鳥類,雌雄鳥的羽色略有不同,雄鳥喙鉛色,虹膜白色,頭、頸、上胸及翼為黑色,其餘部分皆為鮮朱紅色,腳鉛色;雌鳥的羽色類似雄鳥,但胸及腹雜有白色羽毛及黑色縱斑,這次拍到的畫面大多為母鳥,幸好有一些是公鳥,如果要看幼鳥的話,請參閱之前在宜蘭仁山植物園的紀錄。




























2024年3月19日 星期二

黑腹濱鷸.Dunlin@Hsinchu.2024/03/17



黑腹濱鷸,學名:Calidris alpina,是一種小型涉禽,屬於鸻形目鷸科濱鷸屬。體長約13-16厘米,翼展約27-32厘米。非繁殖羽(冬羽)上體呈灰褐色,具黑色縱斑;下體白色,胸側具黑色斑塊。嘴和腿均為黑色,嘴偏長先端微下彎,相對容易辨識。夏羽上體轉紅褐,腹部則出現黑色斑塊,這也是牠「黑腹」名稱的由來,這次拍到的是非繁殖羽,春過境時看能不能有機會拍到牠漂亮的羽色。

黑腹濱鷸是遷徒性鳥類,繁殖於北極地區,冬季遷徙至亞洲東南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地。在台灣,黑腹濱鷸是常見的冬候鳥,每年9月至翌年4月可在各地沿海灘塗、河口、湖泊等水域觀察到。

主要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包括軟體動物、甲殼類、昆蟲等。在泥灘上覓食時,黑腹濱鷸會用嘴在泥灘中探尋,尋找食物,也會在水中濾食,當發現地表食物時,會用嘴啄食,這次在新竹香山賞蟹步道有著許多的螃蟹(和尚蟹、招潮蟹等),就是牠們的食物,有一羽就走到步道下方,趕緊換上300/4才能拍攝得下……




































2024年3月10日 星期日

翠鳥捕食奇力魚,The prey of Kingfisher.2024



翠鳥學名:Alcedo atthis,又稱為「魚狗」、「翡翠鳥」,是一種河邊的捕魚高手。牠們身著閃亮的寶藍衣裳,常常在低空一道藍光閃過,潛入水中,然後瞬間破水而出,大尖嘴叼著魚飛到牠覺得安全之處予以吞食。分布極廣,歐亞大陸、東南亞、印尼和中國等地都有蹤跡,身長約16公分,背部呈亮藍輝澤,腹部則是棕色橙亮,頭頂有淺色白斑點,頸側的羽毛交錯著白色,雄鳥嘴喙為黑色,雌鳥嘴喙則上黑下橘紅(以塗口紅來形容,就易分出公母了)。

有著驚人的耐心,可以長時間站立在近水處,靜靜觀察水面。一旦發現魚兒的身影,牠們會立刻俯衝下水,時速可達四十五公里。翠鳥的捕魚技巧非常精湛,不會因為光線在水中的反射而誤差,成功捕抓之後,會飛到樹上或岩石上吞食,魚體較大或骨頭較硬的魚種,吞食前會用力甩摔,將魚體甩爛後以便吞食。食魚後的翠鳥會進入休息狀態,直到吐出無法消化的食繭後才會再度覓食,休息時以呆站、理羽為主,有時會排遺或沖水洗澡。

求偶時雄鳥會展示、鳴叫和抖羽毛示好,還會把小魚當作禮物送給雌鳥(獻食),不過,在我的觀察中,大多數的雄鳥獻食行為都很不積極,常常是母鳥主動索食……鑿土洞為巢,公、母鳥共同育雛。

奇力魚(學名:Hemiculter leucisculus),又稱為「白鰷」、「條鰶」、「鮂」、「克氏鱎」等,俗稱䱗子、䱗條、青鱗子、白條、白鱎、奇拉、奇力魚、苦槽仔、海鰱仔、烏尾冬、奇力仔……不過同一個魚名常常有在不同地區是指不同種的問題,很不容易以俗名確認是那一個物種……個人以前並不認識奇力魚,主要是生活周遭沒見過(或是見了也不認識),直到在台北大學心湖看翠鳥捕魚,一開始認牠們為溪哥,還好有鳥友指正再上網查資料才確認,奇力魚在日月潭算是名菜之一,大多油炸,主因是牠的骨頭較硬,酥炸較易入口,翠鳥捕到體型較大的奇力魚時,通常也要甩摔上一陣子才入口,與人類食性頗為相仿……這次拍到的就是甩摔許久,拍攝機會極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