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頸濱鷸又名紅胸濱鷸、穉鷸(讀音至玉),在台灣大部分是過境性質,少部分個體會留下來度冬,繁殖地在北半球高北極地區的苔原環境,主要在西伯利亞北部,主要度冬地區為東南亞、澳洲及紐西蘭。成鳥在繁殖後很快(約 7 月至 8 月)開始南遷。幼鳥則在獨立後,於 9 月左右獨自開始牠們的首次遷徙。
是小型鷸科鳥,體長約 13–17 公分,體重極輕,約 21–51 克(新台幣50元硬幣的重量10克,大約2-5枚)。繁殖羽時頭、頸、胸為鏽紅色佈有黑色縱紋或斑點,這是「紅頸」或「紅胸」名稱的由來(英文是紅頸 Red-necked)。上體(背部 )為黑色羽毛帶有鏽橙色或紅褐色的羽緣,整體呈現斑駁的對比效果,下體(腹部)為白色。非繁殖羽時頭、頸、胸轉為均勻的淺灰褐色,上體(背部)呈樸素的灰褐色,羽毛邊緣為白色,使背部看起來有縱向斑紋效果,提供良好的偽裝。下體(腹部)仍為白色。幼鳥類似非繁殖羽,但背部更偏棕褐色,背羽邊緣常帶有淡黃橙色的邊緣,看起來比成鳥更為花俏。
嘴喙/身體比例在鷸科中偏短小,筆直或略微向下彎曲,喙尖細緻,喙部對泥灘或沙灘中的小型無脊椎動物(如蟹類、螺類、昆蟲)非常敏感,腳和跗蹠短而細,呈黑色(長趾濱鷸為黃綠色)。腳趾無蹼,適應在泥灘或沙灘上快速奔跑覓食。
喜成群活動,以泥灘中的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如昆蟲、蠕蟲、甲殼類和軟體動物。覓食時常在泥灘上快步行走,並低頭以喙不斷啄食,也會將喙探入軟泥中掏挖生物,春過境時羽色鮮豔較易觀察到。
附上AI生成的圖鑑式圖片供參:(AI生成不保證精準)
秋過境時的冬羽,這時與三趾鷸、長趾濱鷸比較像,小心辨別。
2025春過境時的紀錄,很漂亮的夏羽(可惜這一羽身體不適,詳見:紅頸濱鷸繁殖羽)

其他繁殖羽個體,部分為更早之前拍攝。





在海濱灘地的生活的候鳥會隨著潮水而移重,在滿潮時不得不離開灘地到海水未淹沒的地區暫棲,部分水鳥會轉往內陸濕地繼續覓食,但有相當大量的體會選擇取在一處無遮掩區域集體休息,共同監視環境,遇有臨時性危險因子時,會一起飛離,但如危險因子去除了,就會再集體返回,特別的是,水鳥對這種臨時性息地是有相當高的忠誠度,在彰化漢寶地區就有那麼2、3個魚塭的堤岸受青睞,幾乎就是水鳥漲潮休息的特定區。(新竹香山的賞蟹步道也是)
因為適逢風神颱風的外圍環流與強烈東北季風,當日的風勢非常強烈,水鳥幾乎是躲在堤岸的背風處,甚少活動,維持身體穩定與手持拍攝都相當地困難。
主要的鳥種是翻石鷸(冬羽)少部分是三趾鷸、蒙古鴴、鐵嘴鴴、東方環頸鴴等,其中一羽鐵嘴鴴有白色EE足旗,環號則無法識別。
紅領瓣足鷸(學名:Phalaropus lobatus ),通常在水域中漂游覓食,不懼人很容易可以近距離拍攝,繁殖行為非常特殊,實行性別角色反轉 (Sex-role Reversal),這種情形有如彩鷸、水雉及棕三趾鶉,可惜台灣並非其繁殖地,無法觀察。
其屬名-Phalaropus源於古希臘語phalaris,意為「鷿鷉」,以及pous(腳)→這裡指出鷿鷉和瓣足鷸都擁有帶有蹼狀的腳趾,這種構造有助於牠們游泳。
繁殖期的雌鳥主要為深灰色,頸部和上胸呈栗色,面部黑色,喉部白色。雄鳥則是雌鳥的暗淡版本。冬季時,羽毛主要為灰色和白色,但黑色的眼斑始終存在。覓食時,紅領瓣足鷸通常會在水面上迅速繞圈游動,形成一個小漩渦。這種行為被認為有助於將食物從淺水底部攪起。鳥兒會將喙伸入漩渦中心,從中取食被捲入的小昆蟲或甲殼動物。
AI生成的圖鑑圖供參(無法精確,請注意),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AI生成圖鑑(以 ChatGPT、Manus 為例)這篇文章。
腳上有蹼的照片:
繁殖羽的個體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