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 星期一

Nikon Z50ii 首拍.Z50ii+FTZ2+AFI 300/2.8



本來以為會落戶Canon家,奈何200-800㎜鏡頭摔壞,Canon報價維費3萬起跳……決定不修(還能動,但下不定決心上膠黏看看……),之後用一小段時間的Sony a6400,可惜當初選錯了Sigma 150-600 DG DN OS Sports,功能不錯,但顏色畫質實在難以接受。看到日本拍賣網有6萬多的 AF-S Nikkor 600mm/F4G ED VR,這是支連出社會後都還是夢想的鏡頭,決定回到Nikon家。

Z90機身聽到樓梯響了很久卻一直未出現,本來想入手個老機D500頂著先,卻找不到便宜的……然後突然就出現 Z50 ii 這個選項,以前從未注意入門機身的,比規格也比不上Canon EOS R7 與 Sony A6700,但就因為它的對焦號稱極優(與 Z9、Z8相同處理器),惟一弱項的感光元件又與我原本的過渡方案D500相同,就決定試試。然而看上二手市場不錯價位的機器,但卻沒排上隊。只好買新機。私以為一代 FTZ 轉接環應該不貴,結果也不便宜,彎彎繞繞最後買了個二手的二代。連原先以為較經濟的副廠電池也貴森森,沒辦法,這個 EN-EL 25a 新電池容量小,沒多備一個真的不行(備了,還要外帶充電器、行動電源來補電哩),買完才發現論壇上有人的副廠Z50電池無法用在二代上,又擔心了一下,還好我買到的是可以使用。

接上放很久已經發霉的 AFI 300/2.8,可以運作,這支鏡頭用在 D7200焦點會偏移要補償近17~20,用在Z50ii上,對焦迅速不移焦,太令人感動了。

立馬到台北大學心湖試拍,許久不見的翠鳥生了3隻小翠鳥,很親民的給拍,328手持真的很重,還好岸邊有得依靠,離開前去看看看五色鳥,孵蛋中拍乖乖版,整體而言這隻328的畫質真的超優,照片看不出黴菌的影響。至於600砲還在旅行中,到貨後再試。






































2025年7月25日 星期五

藪鳥.Steere's Liocichla.2025



藪鳥 (學名:Liocichla steerii),又稱黃胸藪眉,是台灣特有種的鳥類,因其喜愛在濃密的灌叢或草叢中活動而得名。牠們是台灣中海拔山區森林中常見的鳥種,以其獨特的行為和響亮的鳴聲而聞名。全長約17公分,全身大致呈橄欖綠色,眼先有一塊顯眼的橙黃色斑塊,常被賞鳥人士戲稱為「美人痣」。牠們嘴巴細長略向下彎,翼短,不善於長距離飛行。

主要棲息於台灣中海拔(約海拔1000至2500公尺)的針葉林、闊葉林及混生林中,尤其偏好林下濃密的灌叢和草叢,也常在林道旁的坡地或邊緣活動。冬季時有降遷現象,會移動到較低海拔的淺山地區。雜食性,食性廣泛。牠們主要攝取昆蟲、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果實和種子。在食物來源減少的冬季,牠們也會取食遊客遺棄的人造食物,是有名的中海拔「垃圾鳥」(高海拔為金翼白眉)。鳴聲嘹亮,雄鳥常發出「嘰- 嘰.嘰~」或「機酒兒~」的鳴唱聲,尖銳卻圓潤。雌鳥則會以「啾啾啾啾⋯⋯」回應,形成有趣的二重唱。鳴聲多變,警戒、對峙、逃跑、危困以及幼鳥乞食的鳴聲均有不同。

ChatGPT怎麼也畫不出比較像樣的藪鳥圖鑑圖,所以就不放了……
















2025年7月20日 星期日

山紅頭.Rufous-capped Babbler.2025



山紅頭(學名:Stachyridopsis ruficeps)又名紅頭穗鶥,體長約12公分,十分小巧,在台灣為普遍留鳥,也是台灣特有亞種。在野外可經常聽見牠們『嘟-嘟-嘟…』鳴聲,但卻不太容易觀察到,因為牠們多半隱身在密集的灌叢中。

雌雄同羽,具有栗紅色的頭頂,像戴了一頂小紅帽,臉部為淡黃褐色,喉部有細縱斑紋,背部大致呈橄欖褐色,腹部則為淡黃色或欖黃色。喜歡在灌叢間跳躍、穿梭,或在草莖、枝椏上攝食。常單獨、成對或小群活動,也經常與繡眼畫眉等其他小型鳥類組成混群。雜食性,昆蟲、植物果實均為食物。

照例放上AI生成圖(僅供參考,部分細節可能無法符合正確的形態特徵),對AI生成有興趣的朋友,請參考:AI生成圖鑑(以 ChatGPT、Manus 為例)
































2025年7月17日 星期四

首見台北大學松雀鷹.Besra@NTPU.2025/07/03



台北大學心湖周遭維持了相當大片的樹林,可惜個人一直未能在此校區看猛禽的身影,今年翠鳥出現較不穩定,所以也就較少到校園去拍攝,7月3日入校園找看看五色鳥與翠鳥,五色鳥見到2個巢洞但相對冷清就沒拍多少,翠鳥還是不見彈……繞著心湖走,咦,樹蔭底下有隻稍大的身影,原來是松雀鷹剛捕獲麻雀,可惜拍沒多久就被經過的學生驚飛,希望這邊也能見到猛禽育雛。

松雀鷹(學名:Accipiter virgatus),是鷹形目鷹科雀鷹屬的一種偏小型猛禽,生活在中低海拔地區森林,是台灣人類生活範圍可見的猛禽之一。不過在人類居住範圍最常見的是應該是鳳頭蒼鷹,松雀鷹則相對比較難見到。但特別的是,牠很喜歡在知名大學養育下一代,例如台灣大學、清華大學、中央大學、台北植物園等均有松雀鷹的育雛紀錄。

體型略大於鴿子,體長約25–30 公分,翼展約50–60 公分,雄鳥略小於雌鳥,雄鳥羽色較紅褐斑紋細密,尾羽較長,跗蹠細長,腳趾亦細長,飛行靈活,抓捕獵物的能力頗佳。以小型鳥類(如白頭翁、麻雀)、蜥蜴、昆蟲、小型哺乳動物為主食,鳴聲為短促高音「kikikikiki」,多在繁殖期聽見,個人就是曾在三峽山區聽見幼鷹叫聲而紀錄到牠們。

照例放上AI生成圖(僅供參考,部分細節可能無法符合正確的形態特徵),對AI生成有興趣的朋友,請參考:AI生成圖鑑(以 ChatGPT、Manus 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