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鷸具有明顯的性別二型性,雌鳥比雄鳥更大且顏色更鮮艷。雌鳥的胸羽為栗紅色,背羽為暗綠色,而雄鳥的羽色則較為樸素,牠們的繁殖與大多數的鳥類不同,大部分的鳥類通常是共同育雛(但有分工,公鳥找食物,母鳥顧巢邊),但也有蠻多種類是由母鳥負責育雛(例如藍腹鷴等雉科鳥類),但彩鷸卻是由公鳥負責育雛,母鳥通常是多配偶,一個繁殖季內可以與多隻雄鳥交配。雄鳥負責築巢、孵卵和照顧幼鳥,為全職奶爸,在配對時期,明顯可見也是母鳥較為強勢。
彩鷸偏好生活在沼澤地區、軟質泥地、稀疏的灌木區和蘆葦地,以及水田、池塘、河邊等濕地環境。牠們通常隱藏在濃密的草叢中,生性害羞膽小,主要以昆蟲、蝸牛、蚯蚓和甲殼類動物為食,亦攝取植物種子等植物性食物。牠們通常在清晨和黃昏時進食,晨昏較為活躍.學名:Rostratula benghalensis。
2024年9月19日 星期四
2024年9月14日 星期六
赤腹鷹.Chinese Goshawk.2024
赤腹鷹的英名掛著中國(Chinese Goshawk),主要的繁殖地就在中國與韓國一帶,是東亞地區重要的遷徙性猛禽之一。每年9月中旬至下旬是赤腹鷹南遷的高峰期,而春季北返則通常在4月左右,主要經由台灣、澎湖群島、中國福建省,並進入菲律賓。在跨海遷徙前會在海邊停留一晚,次日再大量出海,墾丁做為出海前哨站,是賞遷徒猛禽的絕佳處所。出海後,赤腹鷹會根據風向和風速進行路徑修正,例如在接近菲律賓時會調整方向以確保安全登陸,如遇有颱風時則會往回飛,所以在類似的天候下,墾丁會出現大量的回頭鷹。
秋過境期間(赤腹鷹約在9月間過境台灣),因為行程不趕,許多個體會在台灣停留1、2週,有定點棲息的習慣,所以愛鳥人士會在九月間巡訪牠們山區固定的停棲點守候,欣賞牠們捕蟬、吃蟬的畫面,對了,牠們體型極小,約與珠頸鳩相當,雖然也會獵食小鳥、蜥蜴等小型脊椎動物,但最常見的食物還是熊蟬。在北台灣,最有名的賞鷹處有北投、內湖、樹林民和街與林口等山區,應該各山區都有機會看到。
赤腹鷹的名字來由就是牠們(成鳥)的腹部淡磚紅,雌雄鳥的區別就是雄鳥的眼睛虹膜為暗紅色,雌鳥則是黃色,極易區別,背部都是藍灰色偶爾露出在灰羽下的白斑。幼鳥與台灣的松雀鷹、鳳頭蒼鷹幼鳥相似,都是白底有斑紋(常為心型斑,但會形成上胸直條紋,腹部横條狀),不過在體型上,赤腹鷹是最小的,幼鳥虹膜都是黃色.學名:Accipiter soloensis 。
【另可參考:2023年拍攝的幼鷹】
秋過境期間(赤腹鷹約在9月間過境台灣),因為行程不趕,許多個體會在台灣停留1、2週,有定點棲息的習慣,所以愛鳥人士會在九月間巡訪牠們山區固定的停棲點守候,欣賞牠們捕蟬、吃蟬的畫面,對了,牠們體型極小,約與珠頸鳩相當,雖然也會獵食小鳥、蜥蜴等小型脊椎動物,但最常見的食物還是熊蟬。在北台灣,最有名的賞鷹處有北投、內湖、樹林民和街與林口等山區,應該各山區都有機會看到。
赤腹鷹的名字來由就是牠們(成鳥)的腹部淡磚紅,雌雄鳥的區別就是雄鳥的眼睛虹膜為暗紅色,雌鳥則是黃色,極易區別,背部都是藍灰色偶爾露出在灰羽下的白斑。幼鳥與台灣的松雀鷹、鳳頭蒼鷹幼鳥相似,都是白底有斑紋(常為心型斑,但會形成上胸直條紋,腹部横條狀),不過在體型上,赤腹鷹是最小的,幼鳥虹膜都是黃色.學名:Accipiter soloensis 。
【另可參考:2023年拍攝的幼鷹】
2024年9月6日 星期五
寬嘴鷸.Broad-billed Sandpiper.2024
2024年9月4日 星期三
翻石鷸.Ruddy Turnstone.2024
翻石鷸以其獨特的覓食方式而聞名,常用短而尖的喙翻動石頭、貝殼和其他碎片來捕捉藏在下面的無脊椎動物,如沙蠶、螃蟹和昆蟲。它們也會吃腐屍和植物材料,經常可以見到牠在蚵殼堆中找出殘餘的蚵肉進食。
喜歡棲息在潮間帶、河口沼澤和礁石海岸等濕地環境,經常成群活動,並且在遷徙時會形成鬆散的群體,繁殖於北極圈的凍原帶,冬季則飛往全球各地的海岸線過冬,包括西歐、非洲西北部、南非、印度、東南亞、澳大利亞和南美等地,臺灣大多是過境性質,但也有部份度冬族群,在彰化濱海潮間帶度冬的族群,會在漲潮時固定棲息在特定的魚塭堤岸相當壯觀(與其他多種水鳥混群)。
成鳥繁殖羽黑白並間有橘紅色斑塊,臉部為黑白相間的大花臉,加上腳短身型稍腫胖,彷彿是小丑的化身,在鷸科鳥中是相當獨特容易辨識的,幼鳥則為由灰褐不同深淺程度而形成的花紋,但身形與成鳥相同,亦不難辨識,嘴喙楔形感覺十分強壯有力,這也是牠在亂石堆中翻找食物的利器,學名:Arenaria interpres。
喜歡棲息在潮間帶、河口沼澤和礁石海岸等濕地環境,經常成群活動,並且在遷徙時會形成鬆散的群體,繁殖於北極圈的凍原帶,冬季則飛往全球各地的海岸線過冬,包括西歐、非洲西北部、南非、印度、東南亞、澳大利亞和南美等地,臺灣大多是過境性質,但也有部份度冬族群,在彰化濱海潮間帶度冬的族群,會在漲潮時固定棲息在特定的魚塭堤岸相當壯觀(與其他多種水鳥混群)。
成鳥繁殖羽黑白並間有橘紅色斑塊,臉部為黑白相間的大花臉,加上腳短身型稍腫胖,彷彿是小丑的化身,在鷸科鳥中是相當獨特容易辨識的,幼鳥則為由灰褐不同深淺程度而形成的花紋,但身形與成鳥相同,亦不難辨識,嘴喙楔形感覺十分強壯有力,這也是牠在亂石堆中翻找食物的利器,學名:Arenaria interpres。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