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1日 星期一

鐵嘴鴴與蒙古鴴之區別.Identify the Greater Sand Plover and Lesser Sand Plover.2025



↑.繁殖羽(夏羽)的比較.↓冬羽(非繁殖羽)的比較



鐵嘴沙鴴(大沙鴴)與蒙古沙鴴(小沙鴴)羽色十分相像,尤其現在是春過境期,大家都在想搞清楚兩者的辨識要領,整理一下方便比對區別,也利用AI(Grok 查的結果還不錯)幫忙,順便也提供給大家參考,不過現實上牠們如果沒站在一起,我也常常搞不清楚……

先提供個人整理的:(早期就冬羽的比較文章也可以參考一下)

鐵嘴鴴:
嘴喙:較長且粗(頭:嘴比例約1:1.5),上、下喙較不對稱
腳與跗蹠:顏色較淡偏黃,跗蹠較長
胸帶:較窄且集中,上方無細黑線
姿勢:較不縮脖子(站姿較挺)

蒙古鴴:
嘴喙:較短且細(頭:嘴比例約1:2),上、下喙較對稱
腳與跗蹠:腳色較深,跗蹠較短
胸帶:較寬且擴散至上腹處,上方常有細黑線
姿勢:經常縮脖子(站姿較縮)

以下是 Grok 提供的【 提示詞:「如何從外觀上辨識Greater Sand Plover與Lesser Sand Plover的不同」 】
要從外觀上辨識 **Greater Sand Plover (Charadrius leschenaultii)** 與 **Lesser Sand Plover (Charadrius mongolus)**,可以從以下幾個特徵進行比較。這些特徵在繁殖羽、非繁殖羽以及飛行時均有所不同:

### 1. **體型與比例**
- **Greater Sand Plover**:體型較大,體長約19-22厘米。腿較長,喙相對較長且粗壯,身體比例顯得較修長。
- **Lesser Sand Plover**:體型較小,體長約15-18厘米。腿較短,喙較短且細,身體比例較緊實。

### 2. **喙的形狀與長度**
- **Greater Sand Plover**:喙較長(通常比頭部寬度長),喙尖較鈍,基部較粗。
- **Lesser Sand Plover**:喙較短(通常與頭部寬度相近或稍長),喙尖較尖,基部較細。

### 3. **腿部特徵**
- **Greater Sand Plover**:腿較長,脛骨(附蹠)暴露部分較長,站立時顯得較高。
- **Lesser Sand Plover**:腿較短,脛骨暴露部分較短,站立時顯得較矮。

### 4. **繁殖羽特徵**
- **Greater Sand Plover**:
- 面部白色區域較大,黑色眼罩較窄且不完全包圍眼睛。
- 胸部橙棕色斑塊較大且明顯,邊緣較整齊。
- 額頭的白色區域更寬廣,黑色額帶較細。
- **Lesser Sand Plover**:
- 面部黑色眼罩較寬且更明顯,常完全包圍眼睛。
- 胸部橙棕色斑塊較小,邊緣較模糊,顏色略深。
- 額頭白色區域較窄,黑色額帶較粗。

### 5. **非繁殖羽特徵**
- **Greater Sand Plover**:
- 整體色調較淡,背部灰褐色,胸部淡褐色斑較淺且範圍較小。
- 頭部圖案較模糊,眉線較寬且白。
- **Lesser Sand Plover**:
- 背部色調稍暗,胸部褐色斑較深且範圍稍大。
- 頭部圖案較明顯,眉線較窄。

### 6. **飛行時的翅膀與尾部**
- **Greater Sand Plover**:
- 翅膀上的白色翼帶較寬且明顯,特別是在次級飛羽上。
- 腳趾在飛行時通常不超出尾部。
- **Lesser Sand Plover**:
- 翅膀上的白色翼帶較窄且不顯眼。
- 腳趾在飛行時可能略超出尾部。

### 7. **棲息地與行為(輔助辨識)**
- **Greater Sand Plover**:偏好開闊的沙灘、泥灘或礫石灘,覓食時步伐較慢,動作穩重。
- **Lesser Sand Plover**:常出現在較潮濕的泥灘或沼澤地,覓食時步伐較快,動作靈活。

### 注意事項
- **光線與羽色變化**:光線條件可能影響羽色的觀察,建議在良好光線下觀察。
- **混淆物種**:兩者與其他鴴科鳥類(如環頸鴴)可能混淆,需注意整體比例與喙型。
- **觀察工具**:使用望遠鏡或高倍相機有助於辨識細微特徵。

### 總結
最可靠的辨識方法是結合 **喙長度、腿長度、體型比例** 以及 **繁殖羽的面部與胸部圖案**。在非繁殖期,Greater Sand Plover 通常顯得較淡且修長,而 Lesser Sand Plover 較緊實且色調稍暗。熟練辨識需要多次觀察與經驗累積,建議參考鳥類圖鑑或與當地鳥友交流。


↓.鐵嘴鴴的照片













↓.蒙古鴴照片









2025年4月13日 星期日

ChatGPT生成泰國鳥.AI Birds of Thailand



ChatGPT推出4o版,以生成吉卜力風格圖片而蔚為風潮,個人突發一想,來式式生成手繪圖鑑式的圖片,沒想到還真的產出還不錯的手繪圖,當然AI有時理解出錯或是一些細節並未處理完善(下修改指令常常生成很奇怪的圖),因為免費帳號每日限量生成2~3張,沒辦法多多試錯修正,就暫時這樣子了……不過對於不會畫圖的我,能夠有這樣的結果已是相當滿意了。

試畫許多國內的鳥之後也畫畫泰國鳥,不知是指令比較熟悉還是鳥種比較國際化,生成的圖片成功率高了好多,先拿來分享一下。(臺灣鳥以後再規劃分享)

↑.白領翡翠(Collared Kingfisher).↓.棕胸佛法僧(Indian Roller)


↓.爪哇池鷺(Javan Pond Heron)



↓.朱背啄花(Scarlet-backed Flowerpecker)



↓.小山椒鳥(Small Minivet)



↓.綠簑鷺(Striate Heron)



↓.黃腹花蜜鳥(Olive-backed Sunbird)



↓.肉垂麥雞(Red-wattled Lapwing)



↓.橫斑腹小鴞(Spotted Owlet)



↓.赤胸擬啄木(Coppersmith Barbet)



↓.翠金鵑(Asian Emerald Cuckoo)



↓.線紋擬啄木(Lineated Barbet)



2025年4月9日 星期三

大濱鷸(姥鷸).Great Knot.2025



大濱鷸(來自於英名:Great Knot)又名姥鷸,從名字來看就可以知道牠體型比一般的鷸科鳥還大,冬羽的姥鷸羽色比較像是較矮胖的青足鷸,繁殖羽因為翅上帶有一些紅棕色的羽毛,相對亮眼不少,同屬中姊妹種是紅腹濱鷸,在IUCN紅皮書中列為EN(瀕危)物種,通常群聚活動,大園、金山等地均有小群過境,彰化、新竹的過境數量就比較龐大.學名:Calidris tenuirostris























2025年3月30日 星期日

五色鳥育雛季開鑼.The breeding season of Taiwan Barbet.2025



五色鳥近年被提昇為台灣特有種,是中、低海拔很普遍得見的鳥種,四、月間開始尋找適當的樹幹鑿洞築巢,選擇的樹幹通常是已有乾枯病癥且其樹幹的生長角度必需是挖入後不易積水的,所以適合當巢位的樹幹上通常會有歷年留下數個歷史巢洞,而使用舊洞繁殖的例子雖有,但不是很多(同一年同一個巢洞育雛2、3次倒是常見),這次在桃園市八德區大湳森林公園看到的這一巢洞看起來就是舊巢的樣子。

都市公園因為風險管理積極處理枯木、危幹,造成五色鳥巢洞位置不易尋找,五色鳥有朝向找健康樹幹挖鑿的趨勢,此種情形下通常會先進行一半,次年再續為挖築,而後真正用來育雛,五色鳥在選擇樹洞時會對多棵樹木的樹幹用嘴喙敲擊試鑿,研判是在找尋已有輕微註蝕之樹幹,挖鑿時十分專注,不怕人們近距離的觀察,也曾有聽聞挖鑿時遭受松鼠攻擊的事件,挖鑿中期身體入洞空間狹小,所以是尾部直接後退,整個身體退出洞口後直接將木屑灑出再入內施工,但後期洞內空間寬敝時,則會由頭部出洞,而且經常是將整口木屑帶離到附近枝幹後再丟棄。此時另一半會帶水果回來犒賞施工者,同時也開始有交配的行為。(過去數年個人的觀察所得)

體長約20~22公分,其身體大部分為翠綠色,而頭部則有藍、黃、紅、黑四色,故得名「五色鳥」。其叫聲為單調而響亮的「嘓嘓嘓……」,因類似敲木魚的聲音,而另得「花和尚」之名(個人覺得五色鳥很可以當 gogoro 的代言,有一種鳴聲真的很像 gogoro~.gogoro\)。五色鳥的繁殖季在4~8月之間(同一年間有時會有連續2~3次的育雛),期間會啄樹洞為巢,每窩產3枚卵,13至15天孵化,幼鳥會在23至29天後離巢。學名:Psilopogon nuchalis

可順便參考我之前的紀錄:(更早之前的文章因為圖床服務終止,看不到照片,懶得補了)

三峽.2023

大安森林公園.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