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0日 星期三

三趾鷸.Sanderling.2025秋過境



三趾鷸(學名:Calidris alba)是一種長途遷徙的濱鳥(Shore Bird),繁殖地在北極圈附近,越冬地分布至南美洲、南歐洲、非洲和澳大利亞。台灣通常是過境,遷徒時間在水鳥中算是偏早,約8月中就能在海灘上見仙牠們的身影。喜歡成群在海灘上沿著潮水線快速追逐海浪,冬羽顏色相當白淨(種名 "alba" 就是白的意思),秋過境時部分個體尚維持著繁殖羽色,部分已轉為冬羽的白淨。第四趾(後趾)退化,這是牠三趾鷸名稱的由來。

主要的食物來源是軟體動物、甲殼類和其他無脊椎動物,例如海灘上的雙殼貝、片腳類和等腳類。牠們也會吃昆蟲、藻類和小魚,多出現在鹹水區域的海灘、潮間帶,較少飛至淡水域的水田覓食。(請參考三趾鷸的大餐

拍攝建議是觀察三趾鷸的行進方向,在其行進路線的較前方靜坐等待牠們覓食而來.沒大動作的話,三趾鷸是不怕人的,常有機會可以近距離拍攝,但因為牠們覓食速度極快,快門速度最好在1/1600"以上。個人幾乎都是在大園許厝港紀錄牠們,而本次(2025秋過境)紀錄到的橘LBJ足旗的個體,據說已經連續3年都在許厝港過境了。(之前也紀錄過其他足旗的個體,請參考:6LAZP
























2025年9月8日 星期一

五色鳥.Taiwan Barbet

五色鳥(學名: Psilopogon nuchalis )是台灣常見的特有種之一。又名「花和尚」(以其『花樣羽色』及『鑿洞聲如和尚敲木魚』之特徵為名),為鬚鴷科(Megalaimidae)擬啄木屬的鳥類,體長約 20 公分,嘴喙粗大有力,呈黑色,適合啄食果實與鑿洞。身體主要為翠綠色,頭頂鮮紅色,臉部與喉部有金黃色,頸側為藍色,頸背有紅斑(公鳥紅斑較大但差異不是很明顯),鳴聲個人認為很像gogoro~gogoro\(奇怪,gogoro怎麼沒用五色鳥來代言?)。五色鳥雖然和啄木鳥都會啄木頭,但五色鳥啄木僅為繁殖而不是像啄木鳥除了繁殖還有吃樹幹中的螬蠐,所以五色鳥又有『台灣擬啄木』的名字。

五色鳥因其鑿洞築巢且繁殖期長的特性而成為極佳的育雛觀察對象,五色鳥大約從3月起尋找適合的樹幹鑿洞,樹幹的選擇以斜枯幹的下方為原則(雨水較不易流入),不過在有管理的公園、校園中,枯木因為安全疑慮,並不是很容易存在,因此,在木質較鬆軟樹種的活樹幹上,也成為五色鳥鑿洞的標的。在台北大安公園的苦楝樹,黑板樹皆屬常見的鑿洞樹種,另外油加利樹、樟樹次之;而在中正紀念堂則以印度橡膠樹、樟樹等為主,台北植物園則較多樣,樟樹、榕屬、棕櫚甚至有見過在九芎這懂很硬材質上施工者(但未成功),前幾年有些機構或研究計畫貼心地準備人工枯樹幹(或巢箱)綁在樹木的中、高層位置,不過使用率相當低,個人推測:五色鳥的鑿洞行為(頭部劇烈撞擊)可能也有緩解繁殖期荷爾蒙所引起的不適反應有關。

鑿洞工作會有多點試作的情形,施工到一半而未繼續的巢洞相當多,也有施工到一半再隔好久(也許隔年)才繼續施作的情形,當然也有利用先前巢洞再繁殖之例(當年多次使用或隔年再次使用均有)。鑿洞時相當投入,通常不懼人類的接近,公、母鳥輪流施工,初期親鳥立於洞外施工,碎屑就地撒下,待巢洞漸深,需進入挖鑿再後退(尾部先出巢洞)出洞撒出木屑。待葫蘆型底部產房空間夠大時,親鳥則在內部轉身頭朝外處理木屑,有在洞口拋撒也有啣出木屑再飛出到較遠的地方拋棄等兩種方式。產房成形後,就會在巢洞附近枝幹進行交尾,每日交尾次數1次以上,最多紀錄到一日3次左右,直到雌鳥產卵進入孵蛋期,巢洞才回歸平靜。

孵蛋主由母鳥負責,母鳥外出覓食、避息時,公鳥會短暫接手孵蛋任務,孵蛋時親鳥經常頭部探出巢洞觀望,此時相當不怕人,偶爾會出巢洞轉身一圈再進入。約3周後幼鳥孵出,孵化後的蛋殼會由親鳥啣出巢外拋棄(如有孵化失敗的卵亦會啣出)。開始育雛後,親鳥就不駐守在洞中,公、母皆會啣回食物進入巢洞餵食,並經常入巢清理洞穢物(幼鳥的糞便及未吞下的食物且夾雜木屑)。初期食材以小型昆蟲為主(蛋白質含量高,有助幼鳥成長),隨著幼鳥長大,昆蟲體型也隨之變大,有時還有小蝸牛甚至是蜥蜴之類的(個人還紀錄過親鳥抓回其他鳥的幼雛回來餵食),並漸漸加入植物果實以平衡養份,且為轉換食性做準備(五色鳥的成鳥主食是果實)。

拍攝五色鳥育雛的主題有3個:
一是鑿洞時的木屑噴灑與不定時的親鳥互動(含輕啄交班、餵食及交尾等),此時重點在拍出木屑灑出時的木屑軌跡,快門速度不可太快(最好在1/60"以下),不過這種速度,要運氣好時才能有清晰的頭部……
二是孵蛋時親鳥的大頭照,因為很乖,這是最容易拍攝的。
三是育雛時親鳥的飛進與飛出,拍攝的角度有側面及正面,拍攝方法與難度各有不同,如能清楚拍到親鳥所咬回的食材種類則更佳,這種拍攝十分考驗器材的追焦能力(也有鎖焦拍攝法,那就只看連拍功能了),更高階的追拍則拍攝者的運鏡能力要十分精準到位。現今的器材多有預拍功能,比較不用去猜測五色鳥何時飛進與飛出,相對容易許多。

鑿洞灑木屑





咬出木屑(巢洞大致成型)



恩愛一下



交尾



育雛時親鳥的飛進與飛出










抓其他鳥的幼雛回來餵食



幼鳥的萌萌樣



巢外育雛

2025年8月24日 星期日

藍腹鷴.Swinhoe's Pheasant.2025


藍腹鷴(學名:Lophura swinhoii )有著雉科差不多的繁殖機制:公鳥羽色鮮豔,母鳥樸素,只由母鳥負責育雛。公鳥幾乎全年可以交配(不過在7、8月時會換羽,個人猜測這段期間應該不會發情。),求偶行為在冬、春季時較明顯且頻繁,是重點觀察時段。

台灣穩定可觀察藍腹鷴的地方,早期只有在大雪山23.5K處(這也是大雪山是國內賞鳥聖地的主因之一),後來坪林大粗坑大約在10年前,由當地熱心人士定點投放穀物後,便繼大雪山林道23.5K之後第二個穩定的藍腹鷴鳥點,這裡地形比大雪山開闊,在求偶季節時更能好好觀察公鳥的振翅與求偶僵屍舞,穩定加上交通便利,已然成為國內最佳的藍腹鷴最佳拍攝地點。

形態特徵與生態習性就直接引用ChatGPT的回饋,大致應該不差的。

一、形態特徵

  1. 體型與體重

    • 體長約 47-79 公分(雄鳥較大),體重約 1.2-1.8 公斤

    • 雄鳥體型明顯大於雌鳥。

  2. 雄鳥特徵

    • 頭頂與頸部:金屬藍色或深藍紫色,具光澤。

    • 體羽:全身以藍色為主,背部有金屬光澤,翅膀有白色斑點。

    • 尾羽:長而呈藍黑色,末端稍呈白色。

    • 臉部:裸露的紅色肉質眼周皮膚(肉鞭)。

    • :紅色,具距。

  3. 雌鳥特徵

    • 羽色偏褐色,具黑褐色與白色細斑,偽裝效果佳。

    • 體型較小,尾羽短。


二、生態地位

  1. 棲地

    • 台灣中高海拔(300-2300 公尺)的闊葉林、混合林。

    • 以亞熱帶山區為主要分布,特別在中部山區密度較高。

  2. 食性

    • 雜食性,以植物種子、嫩芽、果實為主,並取食昆蟲、蠕蟲

    • 牠們在林下翻找落葉,有助於種子散播,對森林再生有貢獻。

  3. 繁殖

    • 繁殖季節約 3-6 月

    • 雄鳥在繁殖季會展現誇張的求偶行為(開屏、鳴叫)。

    • 雌鳥負責孵蛋,雄鳥在求偶後通常不參與育雛。

  4. 保育狀態

    • IUCN 紅皮書列為「近危」,台灣列為保育類野生動物。

    • 威脅來源:棲地破壞(林地開發)、過去的獵捕。



ChatGPT生成圖,AI尚無法完全準確,僅供參考。



振翅與僵屍舞是藍腹鷴公鳥標配的求偶動作,光線暗,快門速度拉不上來,不是很容掌握這些動作











肉垂膨大也是發情徵兆,這個膨大是暫時性的,不激情時會較消風。四月時白尾羽斷了一半。







八月份拍攝時白尾羽已換裝完成,不過藍尾羽還有些短,有看到一次短暫的僵屍舞,但當時沒有母鳥在側……。













母鳥十分樸素,銅色斑紋呈箭簇狀。







2025年8月19日 星期二

台灣山鷓鴣(深山竹雞).Taiwan Hill Partridge.2025



台灣山鷓鴣(學名:Arborophila crudigularis),是台灣特有種的山鷓鴣科鳥類,雖然又名『深山竹雞』,但不是只出現在較高海拔的山區,海拔100公尺左右的山區還是會有牠們的蹤跡,喜歡闊葉林或混合林的林緣及濃密的林間,個性隱蔽羞怯不易現身,但鳴聲響亮多變化,透過鳴聲可以知道牠們還算普遍。

頭部有頂冠及後頸為栗褐色,臉部及喉部有醒目的黑白斑塊;胸部偏灰褐,腹部呈灰白色,兩側具黑白相間的縱斑;背、翅的羽色多為褐色,帶細緻的黑色斑點,利於隱蔽。嘴黑色,腳紅色,雌雄同羽。

台灣留鳥,成對或小群活動,常在林下落葉層緩慢覓食,警戒心強,遇擾常迅速奔跑隱匿於草叢雜食性,以種子、漿果、嫩芽、昆蟲與蠕蟲為主。叫聲為響亮的「ku-ku-ku-ku」節奏性漸次高昂的鳴聲,晨昏時特別頻繁。台灣較為穩定會現身的地點在:大雪山林道23.5K、坪林上坑子口山區。【在我開設的飛羽攝影與地理資訊網誌中第一篇文章(最早的一篇)末可下載我整理的鳥點資訊(請配合 google 地球使用),相關鳥點請自行查找位置。 】

Chat-GPT生成圖如下,各部位好像都沒錯,但整體看來怪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