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8日 星期五

五色鳥預拍攝.Pre-release capture on Taiwan Barbet.Z50ii



過往在拍攝五色鳥入、出巢時,就是耐心等候與觀察、猜測五色鳥的起身動作後按住快門高速連拍……而五色鳥常有假動作造成快門誤按,但常常又在假動作後才突然行動,又讓人措手不及。使用預拍攝功能(Nikon稱之為『高速畫面捕捉』)的方式就不同了,因為是在按快門前的1秒開始紀錄(看機身設定,Z50ii可以設定0.3、0.5、1秒三種數值),所以在看鳥起飛或降落至定點時才按快門就很OK,甚至稍慢一些會更好。(才可少拍一些靜止的畫面幀數)【註:Nikon對於預拍攝功能的名詞上有『預先釋放捕捉』、『高速畫面捕捉』等,看來新功能的名字還不是很穩定。】

大溪這巢五色鳥高度約2米多一些,幾乎是平視角拍攝,而且因為是在苦楝的截幹部位中央鑿洞,外圍有癒傷圓環再是牠們的巢洞,畫面上也十分和諧美觀,並鳥友稱之為『大溪豪宅』。因為對面較無可停棲的枝幹,所以親鳥幾乎都是從同一棵樹的樹冠逐次下降再飛身入洞,與洞口的拍攝焦平面較為接近,感覺相機都能對到親鳥入巢時的焦(並非鎖在巢洞),至於出巢,相機從巢洞口開始追焦,大概三張後就開始追不到,再多幾張就直接對到後方背景了,這部分和機身能力較相關了(鏡頭的對焦整度也要能跟得上才行)。

使用器材與設定如次:Nikon Z50ii + FTZ ii + AF-I Nikkor 300mm/F2.8,上腳架,未用快門線。設定後鍵對焦,3D鳥主題,快門1/4000,光圈4~5不等,自動ISO,連拍為C30(畫質只能是 Normal JPG)。

回巢的照片,可以看到親鳥攜回的食物,有螽蟴、蝗蟲、薄翅蟬、熊蟬、紅、黑色果實等,在其他鳥友的觀察,還有螳螂、蜘蛛、竹節蟲、小蝸牛等,個人還曾見過咬其他幼雛回巢餵食的紀錄!(因為圖床的關係,目前只剩咬其他幼鳥回巢的照片可看,請見諒。)
















出巢的畫面,這就考驗器材的追焦能力,Z50ii 大概在第3、4張以後就追不到了……





















2025年8月4日 星期一

無反相機的崛起.Mirrorless Camera



當M4/3推動無反相機時,傳統攝影人還難以接受,對於當時的對焦能力嗤之以鼻,而後Sony進入無反市場,漸漸攻城掠地蠶食市場,大勢終於明朗,反光鏡在攝影中的地位,原本就是是輔助構圖對焦的功用,從而變成這兩項功能發展的限制因子。無反系統直接就是以感光元件受光來進行構圖、對焦,對焦時因已有圖像資訊,在AI的輔助下得以進行精確、快速地運算,又減少了反光鏡昇降的機械物理障礙,近年相機功能的大躍進也歸因於此。以往鏡頭設計要納入反光鏡的存在而有較長的鏡後距(法蘭距),在無反化後,就有了轉接的物理條件(轉接環可補償鏡後距但無法縮短鏡後距),雖然原則上所有的單反鏡頭都能轉接到無反機身,不過因為市場考量,主流產品才會有廠商開發相關的轉接環;另外電子功能是否能順利破解,也是關鍵因子之一。在無反鏡頭裡,Nikon的Z接環鏡後距比Sony的E接環還要短,所以Z機身還可以透過轉接環使用Sony的無反E接環鏡頭,反之Sony的機身是無法轉接使用Z接環鏡頭的。功能變強,可使用的鏡頭又更多,短短幾年間,無反系統就完全取代單反系統了。

以下就幾點來做為系統選擇的參考:

一、轉接:希望能發揮原鏡頭的能耐,主要就看系統廠商是否開放電子功能。Sony起步最早,電子功能也相對開放,所以有大量的廠商開發各種鏡頭的轉接環可以選用,不過Sony在轉接上留了一手,就是非原廠的鏡頭(包含副廠E接環鏡頭)是無法發揮機身的全部功能(主要限制連拍的速度與不能使用增距鏡)。Nikon的Z接環限制較少甚至可以轉接Sony的E接環鏡頭,在轉接上的可能性最高,不過Z拻環原生的副廠鏡頭目前不多,Nikon的授權態度尚不明確,在此部分又不如Sony的E接環了。Canon的R接環相當不開放,目前除了自家的EF鏡頭轉接外,市面上尚無R機身轉接其他接環鏡頭的產品。

二、對焦能力:對焦的運算法,目前而言以Sony的最成熟,Nikon、Canon更有優劣,但都是優等生(以中階機以上的機種而言)。

三、連拍速度與數量:專對機應該都達標,但中階、入門機的差異頗大,有必要就此項目仔細評估。

四、預拍攝:前面說道,無反系統在對焦時其實已產生影像供處理器運算,所以在半按快門鍵(對焦)時其實已有影像,一般攝影時是下快門才將瞬間畫面紀錄下來,但因為精彩的一瞬間常常是在按下快門前發生的……所以就會有預拍攝的功能推出,將對焦時的畫面保留一小段時間(通常是1秒內),在按下快門的剎那,也將暫存的影像寫入記憶卡,這是羽攝影重要的功能,一定要用有此功能的機身。



這是我首次使用預拍攝的功能就能有以前拍不到的飛行畫面……Nikon Z50ii+AF-I Nikkor 300mm/F2.8(有加1.4倍鏡),嘗試預拍,Nikon的設定邏輯是:①先是設定,②切換特定過片模式才能使用。(不在同一選項)

Canon的R7我從未設定成功使用過……Nikon的設定是在「高速畫面捕捉」,但使用時是要將拍攝過片模式調到C15或C30(每秒15張或30張)才算開啟。

本來很納悶為何搞得這麼複雜?後來使用才發現,因為不是每次拍攝都要預拍,只要調整過片模式就能在一般拍攝與預拍之間切換,Nikon有獨立的過片按鈕,很直接可以操控。

當然使用時要對著目標體持續對焦中(半按快門或後鍵對焦),按下快門前的對焦畫面就會紀錄下來(0.3秒、0.5秒、1秒看您的設定),應該是要鳥起飛或停到定點時才按快門比較合適,太早按就會多很多靜止的照片。

至於對焦模式,定點拍攝時我會選3D鳥類,廣域不能選對焦點,但在某些場合可能會很適合。追焦?我不會,能追到焦都是相機的功勞。Z50ii 這部入門相機竟然有此能耐,讓人大大驚奇。















2025年8月2日 星期六

AF-S Nikkor 600mm f/4G ED VR 首拍



因為這支鏡頭決定回Nikon家(請見Nikon Z50ii 首拍.Z50ii+FTZ2+AFI 300/2.8),最早買,但因為從日本回台(代標代購),反是較晚到手。

Z50ii 對我而言是驚喜,除了畫素較低(2090萬)外,其他功能都讓人滿意,尤其是有預拍功能【Nikon稱之為「高速畫面捕捉」】 ,但這個功能的開啟藏在連拍功能的高速連拍後面的C15及C30←這讓人很難理解???而不是在它的「高速畫面捕捉」功能設定中(這個設定有關閉及開啟按下手前的1/3秒、0.5秒、1秒,甚至按下快門後的連拍速度也能調整。→但是開啟這個功能卻不在這裡……),試拍過一次,因為架設位置過近,快門雖然設在1/3200,五色鳥仍然是移動的,但是可以輕鬆地抓到畫面是我以前從未體驗過的(雖然很多鳥友早就習以為常了),只是因為五色鳥還在孵蛋,沒啥進出,不確定機身配上鏡頭的追焦能力是否夠用?

第一次的拍攝,回家用電腦放大檢視,銳利度比不上之前用AF-I Nikkor 300mm/F2.8手持所拍的照片,推敲可能原因在於上了腳架開VR(腳架模式)的緣故。

這隻鏡頭也是有些令人莫名其妙,鏡身上的VR功能選項只有「Normal」及「Tripod」,原本以為不能關閉VR的,上網找好久才找到說明書,VR開關是在功能選項旁的一個窄環,上面沒有標示任何文字,以旋轉這個窄環開控制VR開與關,那邊是開?那是關?沒標示……

問AI,給的答案也很官方,偏向建議開啟VR的腳架模式,但也不排除VR會干擾畫面的定與清晰,要我多試試兩種效果再決定。

以下為第一次拍攝的照片(有裁切),不過畫質並不是很糟,部分照片也還不錯,就看看,與文字敘述不太有關係。














第二次拍攝,關掉VR拍攝,結果尚稱滿意(景深實在很淺),Nikon將VR的開關設計在功能按鈕區的旁邊,一個小窄環又無任何標示,Nikon台灣、香港都找不到說明書,最後是在Nikon美國找到,還好是多國語言版,有繁體中文才找到這個設計。

測試結果,VR的腳架模式「Tripod」,在穩定的腳架上是會引響畫質的清晰度(相較於關閉VR)……這實在有夠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