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紅頭(學名:Cyanoderma ruficeps),又名紅頭穗鶥,全身大致為橄綠色,頭頂紅,眼睛虹膜為暗紅色,喉嚨處有細黑毛。個性較隱秘,多在灌叢間活動,不易見其身影。但善鳴,野外經常能聽到牠的連續「嘟-嘟-嘟.嘟~」的鳴叫,有時會夾雜「救急~」的聲音。
山紅頭的巢多半築在林下層的灌木叢或藤蔓中,為精巧的圓頂狀鳥巢,有單一的開口,能有效保護鳥蛋和雛鳥,雄鳥和雌鳥會共同承擔孵蛋與餵食。
常與潛行於灌叢中的畫眉科鳥混群,對同類鳴聲十分敏感,對畫眉科鳥的其他鳥鳴聲(例如小彎嘴、綠畫眉)也會好奇,在草叢間的行動十分迅速,不易拍攝。
照例放上AI生成圖(僅供參考,部分細節可能無法符合正確的形態特徵),對AI生成有興趣的朋友,請參考:AI生成圖鑑(以 ChatGPT、Manus 為例)
Alder's Bird-watching Notes
Nikon D7200 + AF-I Nikkor 300/F2.8 or AF-S 200-500/F5.6
2025年9月19日 星期五
2025年9月10日 星期三
三趾鷸.Sanderling.2025秋過境
三趾鷸(學名:Calidris alba)是一種長途遷徙的濱鳥(Shore Bird),繁殖地在北極圈附近,越冬地分布至南美洲、南歐洲、非洲和澳大利亞。台灣通常是過境,遷徒時間在水鳥中算是偏早,約8月中就能在海灘上見仙牠們的身影。喜歡成群在海灘上沿著潮水線快速追逐海浪,冬羽顏色相當白淨(種名 "alba" 就是白的意思),秋過境時部分個體尚維持著繁殖羽色,部分已轉為冬羽的白淨。第四趾(後趾)退化,這是牠三趾鷸名稱的由來。
主要的食物來源是軟體動物、甲殼類和其他無脊椎動物,例如海灘上的雙殼貝、片腳類和等腳類。牠們也會吃昆蟲、藻類和小魚,多出現在鹹水區域的海灘、潮間帶,較少飛至淡水域的水田覓食。(請參考三趾鷸的大餐)
拍攝建議是觀察三趾鷸的行進方向,在其行進路線的較前方靜坐等待牠們覓食而來.沒大動作的話,三趾鷸是不怕人的,常有機會可以近距離拍攝,但因為牠們覓食速度極快,快門速度最好在1/1600"以上。個人幾乎都是在大園許厝港紀錄牠們,而本次(2025秋過境)紀錄到的橘LBJ足旗的個體,據說已經連續3年都在許厝港過境了。(之前也紀錄過其他足旗的個體,請參考:6L、AZP)
主要的食物來源是軟體動物、甲殼類和其他無脊椎動物,例如海灘上的雙殼貝、片腳類和等腳類。牠們也會吃昆蟲、藻類和小魚,多出現在鹹水區域的海灘、潮間帶,較少飛至淡水域的水田覓食。(請參考三趾鷸的大餐)
拍攝建議是觀察三趾鷸的行進方向,在其行進路線的較前方靜坐等待牠們覓食而來.沒大動作的話,三趾鷸是不怕人的,常有機會可以近距離拍攝,但因為牠們覓食速度極快,快門速度最好在1/1600"以上。個人幾乎都是在大園許厝港紀錄牠們,而本次(2025秋過境)紀錄到的橘LBJ足旗的個體,據說已經連續3年都在許厝港過境了。(之前也紀錄過其他足旗的個體,請參考:6L、AZP)
2025年9月8日 星期一
五色鳥.Taiwan Barbet
五色鳥(學名: Psilopogon nuchalis )是台灣常見的特有種之一。又名「花和尚」(以其『花樣羽色』及『鑿洞聲如和尚敲木魚』之特徵為名),為鬚鴷科(Megalaimidae)擬啄木屬的鳥類,體長約 20 公分,嘴喙粗大有力,呈黑色,適合啄食果實與鑿洞。身體主要為翠綠色,頭頂鮮紅色,臉部與喉部有金黃色,頸側為藍色,頸背有紅斑(公鳥紅斑較大但差異不是很明顯),鳴聲個人認為很像gogoro~gogoro\(奇怪,gogoro怎麼沒用五色鳥來代言?)。五色鳥雖然和啄木鳥都會啄木頭,但五色鳥啄木僅為繁殖而不是像啄木鳥除了繁殖還有吃樹幹中的螬蠐,所以五色鳥又有『台灣擬啄木』的名字。
五色鳥因其鑿洞築巢且繁殖期長的特性而成為極佳的育雛觀察對象,五色鳥大約從3月起尋找適合的樹幹鑿洞,樹幹的選擇以斜枯幹的下方為原則(雨水較不易流入),不過在有管理的公園、校園中,枯木因為安全疑慮,並不是很容易存在,因此,在木質較鬆軟樹種的活樹幹上,也成為五色鳥鑿洞的標的。在台北大安公園的苦楝樹,黑板樹皆屬常見的鑿洞樹種,另外油加利樹、樟樹次之;而在中正紀念堂則以印度橡膠樹、樟樹等為主,台北植物園則較多樣,樟樹、榕屬、棕櫚甚至有見過在九芎這懂很硬材質上施工者(但未成功),前幾年有些機構或研究計畫貼心地準備人工枯樹幹(或巢箱)綁在樹木的中、高層位置,不過使用率相當低,個人推測:五色鳥的鑿洞行為(頭部劇烈撞擊)可能也有緩解繁殖期荷爾蒙所引起的不適反應有關。
鑿洞工作會有多點試作的情形,施工到一半而未繼續的巢洞相當多,也有施工到一半再隔好久(也許隔年)才繼續施作的情形,當然也有利用先前巢洞再繁殖之例(當年多次使用或隔年再次使用均有)。鑿洞時相當投入,通常不懼人類的接近,公、母鳥輪流施工,初期親鳥立於洞外施工,碎屑就地撒下,待巢洞漸深,需進入挖鑿再後退(尾部先出巢洞)出洞撒出木屑。待葫蘆型底部產房空間夠大時,親鳥則在內部轉身頭朝外處理木屑,有在洞口拋撒也有啣出木屑再飛出到較遠的地方拋棄等兩種方式。產房成形後,就會在巢洞附近枝幹進行交尾,每日交尾次數1次以上,最多紀錄到一日3次左右,直到雌鳥產卵進入孵蛋期,巢洞才回歸平靜。
孵蛋主由母鳥負責,母鳥外出覓食、避息時,公鳥會短暫接手孵蛋任務,孵蛋時親鳥經常頭部探出巢洞觀望,此時相當不怕人,偶爾會出巢洞轉身一圈再進入。約3周後幼鳥孵出,孵化後的蛋殼會由親鳥啣出巢外拋棄(如有孵化失敗的卵亦會啣出)。開始育雛後,親鳥就不駐守在洞中,公、母皆會啣回食物進入巢洞餵食,並經常入巢清理洞穢物(幼鳥的糞便及未吞下的食物且夾雜木屑)。初期食材以小型昆蟲為主(蛋白質含量高,有助幼鳥成長),隨著幼鳥長大,昆蟲體型也隨之變大,有時還有小蝸牛甚至是蜥蜴之類的(個人還紀錄過親鳥抓回其他鳥的幼雛回來餵食),並漸漸加入植物果實以平衡養份,且為轉換食性做準備(五色鳥的成鳥主食是果實)。
拍攝五色鳥育雛的主題有3個:
一是鑿洞時的木屑噴灑與不定時的親鳥互動(含輕啄交班、餵食及交尾等),此時重點在拍出木屑灑出時的木屑軌跡,快門速度不可太快(最好在1/60"以下),不過這種速度,要運氣好時才能有清晰的頭部……
二是孵蛋時親鳥的大頭照,因為很乖,這是最容易拍攝的。
三是育雛時親鳥的飛進與飛出,拍攝的角度有側面及正面,拍攝方法與難度各有不同,如能清楚拍到親鳥所咬回的食材種類則更佳,這種拍攝十分考驗器材的追焦能力(也有鎖焦拍攝法,那就只看連拍功能了),更高階的追拍則拍攝者的運鏡能力要十分精準到位。現今的器材多有預拍功能,比較不用去猜測五色鳥何時飛進與飛出,相對容易許多。
鑿洞灑木屑
咬出木屑(巢洞大致成型)
恩愛一下
交尾
育雛時親鳥的飛進與飛出
抓其他鳥的幼雛回來餵食
幼鳥的萌萌樣
巢外育雛
五色鳥因其鑿洞築巢且繁殖期長的特性而成為極佳的育雛觀察對象,五色鳥大約從3月起尋找適合的樹幹鑿洞,樹幹的選擇以斜枯幹的下方為原則(雨水較不易流入),不過在有管理的公園、校園中,枯木因為安全疑慮,並不是很容易存在,因此,在木質較鬆軟樹種的活樹幹上,也成為五色鳥鑿洞的標的。在台北大安公園的苦楝樹,黑板樹皆屬常見的鑿洞樹種,另外油加利樹、樟樹次之;而在中正紀念堂則以印度橡膠樹、樟樹等為主,台北植物園則較多樣,樟樹、榕屬、棕櫚甚至有見過在九芎這懂很硬材質上施工者(但未成功),前幾年有些機構或研究計畫貼心地準備人工枯樹幹(或巢箱)綁在樹木的中、高層位置,不過使用率相當低,個人推測:五色鳥的鑿洞行為(頭部劇烈撞擊)可能也有緩解繁殖期荷爾蒙所引起的不適反應有關。
鑿洞工作會有多點試作的情形,施工到一半而未繼續的巢洞相當多,也有施工到一半再隔好久(也許隔年)才繼續施作的情形,當然也有利用先前巢洞再繁殖之例(當年多次使用或隔年再次使用均有)。鑿洞時相當投入,通常不懼人類的接近,公、母鳥輪流施工,初期親鳥立於洞外施工,碎屑就地撒下,待巢洞漸深,需進入挖鑿再後退(尾部先出巢洞)出洞撒出木屑。待葫蘆型底部產房空間夠大時,親鳥則在內部轉身頭朝外處理木屑,有在洞口拋撒也有啣出木屑再飛出到較遠的地方拋棄等兩種方式。產房成形後,就會在巢洞附近枝幹進行交尾,每日交尾次數1次以上,最多紀錄到一日3次左右,直到雌鳥產卵進入孵蛋期,巢洞才回歸平靜。
孵蛋主由母鳥負責,母鳥外出覓食、避息時,公鳥會短暫接手孵蛋任務,孵蛋時親鳥經常頭部探出巢洞觀望,此時相當不怕人,偶爾會出巢洞轉身一圈再進入。約3周後幼鳥孵出,孵化後的蛋殼會由親鳥啣出巢外拋棄(如有孵化失敗的卵亦會啣出)。開始育雛後,親鳥就不駐守在洞中,公、母皆會啣回食物進入巢洞餵食,並經常入巢清理洞穢物(幼鳥的糞便及未吞下的食物且夾雜木屑)。初期食材以小型昆蟲為主(蛋白質含量高,有助幼鳥成長),隨著幼鳥長大,昆蟲體型也隨之變大,有時還有小蝸牛甚至是蜥蜴之類的(個人還紀錄過親鳥抓回其他鳥的幼雛回來餵食),並漸漸加入植物果實以平衡養份,且為轉換食性做準備(五色鳥的成鳥主食是果實)。
拍攝五色鳥育雛的主題有3個:
一是鑿洞時的木屑噴灑與不定時的親鳥互動(含輕啄交班、餵食及交尾等),此時重點在拍出木屑灑出時的木屑軌跡,快門速度不可太快(最好在1/60"以下),不過這種速度,要運氣好時才能有清晰的頭部……
二是孵蛋時親鳥的大頭照,因為很乖,這是最容易拍攝的。
三是育雛時親鳥的飛進與飛出,拍攝的角度有側面及正面,拍攝方法與難度各有不同,如能清楚拍到親鳥所咬回的食材種類則更佳,這種拍攝十分考驗器材的追焦能力(也有鎖焦拍攝法,那就只看連拍功能了),更高階的追拍則拍攝者的運鏡能力要十分精準到位。現今的器材多有預拍功能,比較不用去猜測五色鳥何時飛進與飛出,相對容易許多。
鑿洞灑木屑
咬出木屑(巢洞大致成型)
恩愛一下
交尾
育雛時親鳥的飛進與飛出
抓其他鳥的幼雛回來餵食
幼鳥的萌萌樣
巢外育雛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