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日 星期六

小鷿鷉的繁殖紀錄.The Breeding of Little Grebe.2024



小鷿鷉(學名:Tachybaptus ruficollis)是全球廣泛分布的物種,歐洲、亞洲和非洲的濕地、沼澤、湖泊和水塘等水域環境中均能發現,台灣為留鳥(但有島內遷徒的習性),體型小巧,身長約23~32公分,翼展約40~45公分,頭圓但後腦杓有點蓬,嘴短而粗壯,呈黑色,嘴基有特殊白斑。腳趾間有蹼,羽色多變,背面和翅膀外側呈黑褐色,腹部則為白色。在繁殖季節,喉嚨和前頸呈現深紅色,頭頂和頸背則呈深灰褐或黑褐色,非繁殖季時,冬羽的羽毛較為暗淡,頸部呈褐色系。通常如鴨子般浮於水面,單隻或成鬆散的小群活動,善於潛入水中覓食,主要食用水生昆蟲、蝌蚪、小魚和甲殼類等水中生物。

通常選擇在水域旁或水域內浮島上(如布袋蓮、草叢、水中枯樹幹等)築巢,繁殖季節為每年四到六月,每窩會產下4到8顆卵,親鳥會輪流孵卵,2羽親鳥如果要同時離巢時,會用巢材覆蓋隱蔽卵再行離去,孵化期約18天, 雛鳥出生後會跟著親鳥(主要跟在母鳥身邊背上),出生初期幼鳥喜歡待在親鳥背部,中後期才漸漸自行浮游,通常是母鳥陪伴幼鳥,公鳥捕捉小魚蝦回來餵食,約60天大後即可獨立生活。

小鷿鷉又名「水避仔」,就是牠見到人就潛入水中躲藏的習性,外形小圓頭加上肥肥圓圓的身形,頗似葫蘆,所以也有「水葫蘆」的別稱(這個較少聽到)。雖然在水澤、池塘很易見到牠們的身影,但在牠們擅長水遁的能力下,實在不容易親近。以往要好好拍牠們,得到宜蘭的福山植物園水池,今年新開發的瑞興濕地(大溪大灘溪左岸)出現親民的小鷿鷉育雛,剛好新入手 EF 600mm/F4L USM(無is),前往紀錄並試拍此鏡,第二次拍攝嘗試接上 EF1.4Xii,效果不錯。

相關連結:情愛小鷿鷉(配對)小鷿鷉冬羽